“苹果”到底啥味道

田海蓉 2017-09-13 01:25:04浏览次数:10002  

风水轮流转。曾几何时,微软把苹果打得没了脾气。现在,苹果靠iphone、ipad等产品,一下子把风头都抢了过来。一季度,苹果的几个销售部门获利都在40%以上,业绩十分骄人。

苹果靠什么赚那么多钱?如果对它的产品流程加以分析,可以发现,从生产到销售,苹果采取的是零制造策略。一方面,它把生产环节外包出去,把制造部门的利润压得很低,把生产责任全部推给了外包商;另一方面又在销售环节用尽心思,赚取了高额利润。

也就是说,苹果靠它的垄断优势,在生产和销售环节做了超完美切割。它把社会责任大、环境责任强的生产环节切割在外,这样做既免除了来自生产部门的各种压力,也保障了它的巨额利润不会被生产环节所分享。

由此,苹果产品卖得再好、公司赚钱再多,也和生产环节没有关系。而它的代工企业则要用多接订单、增加产量来获利,这就苦了生产工人。他们只能没日没夜地加班,赚取一点加班费,并不能分享到苹果公司蓬勃生长带来的更多好处。

不仅如此,由于代工企业接到的单子多,经常加班,工作时间长,许多工人的身心受到严重伤害,以至于在富士康这样的代工企业,接二连三地出现了一线工人跳楼事件。这些事件表面上看是代工企业的问题,实际上根子在国际品牌公司、在不合理的产业链安排。

这是怎样的一种产业链安排呢?

近十年来,在所谓全球化的影响下,全球产业链在利益分配方面越来越倾向于资本和技术要素,劳动在分配中的比例越来越低,劳动者的被剥削程度越来越高,而少数行业寡头则聚积了更多财富。这种分配不公通过全球产业链条的制度安排得以强化,并在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之间表现得最为明显。

以服装行业为例,据有关人士分析,一些国际知名品牌的利润占到95%,而生产厂家只有5%的赚头。这种服装行业获取暴利的做法。近年来也传到了电子行业。比如,一些国际知名电脑公司,现在所走的就是国际服装行业牟取暴利的道路。

他们把上下游切开,把麻烦大的生产环节转包给新兴经济体,一方面割断了与生产环节的利益分配链条,规避了社会责任、环境责任,避免了许多麻烦。另一方面,又通过控制技术、控制市场、控制价格,控制订单、控制生产、控制供给等,从多方面保障他们的利益。

这种经营策略,在微观上或许是很有效的,但它的外部成本很高,遗留的社会问题很大。因此,这样的做法,并不是公平的做法,这样的“苹果”并不是好的“苹果”。至少对生产工人来说,不是味道好的“苹果”。

为什么这么说呢?

第一,这种经营策略扭曲了整个商品中不同部门所创造的价值量。过于强化资本与技术以及销售环节的贡献率,而对生产环节所创造的价值用最刻薄的方式来计量,实际上是在对生产工人的无情掠夺。试想,如果没有生产工人日夜加班生产出来的时髦产品,没有物质形态的商品载体,那些资本、技术,以及销售策略,怎么能够实现呢?总不能卖空气或概念吧。

第二,这种经营策略将上下游关系切开,实际上是在逃避社会责任,转移企业成本,将内部成本外部化、异地化,从而牟取更多暴利。试想,当经营者用最苛刻的条件,将生产环节外包给处于弱势地位的生产者时,实际上是在把一系列社会责任和内部成本转移了出去,但社会责任并不会因为经营者的逃避就不存在,而企业成本的外部化,则会加大整个社会的支付代价。

第三,这种经营策略打着全球分工的幌子,强化产业链高端对低端的压榨,实际上是在利用分配不公的制度安排,一方面牟取超额利润,另一方面又在限制产业链低端的发展,使之永远处在被支配、被奴役的位置。也就是说,让“打工者”永远坐在“打工”的板凳上。这样的安排,便是所谓全球化以及全球分工最见不得人的地方。

由此来看“苹果”,在它卖得很火的时候,请不要忘记“打工者”的眼泪。

责任编辑:王晓易_NE0011

“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,可以联系本站!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!

精彩阅读

阅读排行